提到法国,你首先会想起什么?是充满艺术气息的卢浮宫,是不可一世的拿破仑,还是巴黎街边随处可见的“罗曼蒂克”?
是的,这些都是法国的名片,但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便是足球。
曾经准确预测法国队战胜波兰队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再次预测成功,赛前他还在社交媒体上喊话英国首相苏纳克:“如果蓝色军团获胜,你会祝我们在半决赛好运吧?”英格兰队输球后,苏纳克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总结比赛,并祝福法国队。他说:“凯恩和整个球队付出一切,但结果并非(尽如人意)。今晚他们可以昂首(离开)。祝法国队下一轮好运。”马克龙则转发并回应称,“踢得好,三狮军团再次证明(自己是)值得尊敬的对手”。
播放
时间拨转到当地时间12月18日17点。
现场大屏显示:阿根廷队3:3法国队,点球大战4:2。阿根廷队时隔36年再次问鼎世界杯冠军。
由此可见,当下“助教”亨利效力的球队对阵的正是自己的祖国球队,其内心的复杂滋味可想而知。在比赛前,比利时队也被记者问到假如亨利在这场比赛前的奏国歌环节也跟着法国队唱《马赛曲》会咋办,引发了球迷无限的遐想。法国队主帅德尚是1998世界杯夺冠时队长,球员入场时亨利特意去和他拥抱让人感觉又回到了法兰西之夏。
本届世界杯,让世人认识了多姿多彩的摩洛哥。它不仅有神秘美丽的卡萨布兰卡,更有狂热和忠诚的球迷。与法国交锋的半决赛失利后,摩洛哥队的国脚在悲伤之余,并没有忘记远道而来支持自己的6万多球迷。全体队员向球迷看台行礼致谢,许多队员甚至跪谢球迷。
由此可知,《马赛曲》最早诞生于斯特拉斯堡,也许应该叫《斯特拉斯堡曲》更合适。而且,阿尔萨斯自古以来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1639年才被法国占领,因此斯特拉斯堡有太多的德国色彩,比如城市名称的命名方法,明显具有德语的内涵,而市长迪特里希,就更是一个德国的姓了。
法国国歌《马赛曲》,可以认为是世界上最琅琅上口的国歌之一,它诞生于1792年,那正是波旁王朝帝制结束,法国开始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共和制时期。
1792年,阿尔萨斯省斯特拉斯堡市市卫部队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尔创作了《马赛曲》,原名叫《莱茵军团战歌》。这个利尔和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长迪特里希关系很好,经常到市委大院作客,那年的复活节,迪特里希和利尔聊天,说起了革命的前景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建议利尔创作一首振奋人心的曲子。第二天,利尔把脑海中的曲调谱写出来,这就是这首歌的由来。
1792年7月,法国南部港口城市马赛的革命领袖阿尔诺率领市民驱逐了当地的公爵,控制了城市,并组织一支500人的武装队伍前往巴黎,准备推翻君主立宪的路易十六。他们一路上高唱这首歌。因为这次进军太过轰动,加上巴黎群众起义推翻了雅各宾派,路易十六被砍头,法国成为欧洲第一个进入共和制的国家,所以《莱茵军团战歌》也闻名全国,并改名为《马赛曲》。
1795年,《马赛曲》被确定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歌。此后拿破仑改制时被废除,但是并没有全国禁止。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改了另外一首歌为国歌。关于这个路易十八复辟,其实很有意思,他是路易十六的弟弟,大革命时逃到了布鲁塞尔,之后一直生活在比利时,拿破仑失败后他空降回巴黎担任皇帝,但是20多年的时间,无论是法语语法还是发音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回到巴黎后面对市民,动情的高呼“我是国王!”,但台下听众不为所动,因为没有听懂,路易十八的口音已经变成了巴黎人民认为的乡下口音了。
1830年七月革命时,巴黎市民又高唱《马赛曲》,之后经历了奥尔良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以及巴黎公社。1879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正式立法将《马赛曲》确定为国歌,虽然现在已经是第五共和国了,但国歌则始终没变。
当法国球迷们需要“自嗨”的时候,他们就唱《不跳不是法国人》。关于这首战歌的来历,众说纷纭,一种广为接受的说法是这首歌从里昂球迷的一句助威口号“不跳不是里昂人”演变而来,而这句口号是上世纪90年代从意大利引入里昂。这首战歌一定要边唱边跳才行。当法国球迷在看台上一边有节奏地跳着,一边唱起《不跳不是法国人》,周围的其他国家球迷也会坐不住,一起唱跳起来,因为那种奔腾的节奏实在是太有感染力了。
说了这么多,下面说本文的核心,其实《马赛曲》和《德意志之歌》是同一首歌!